各学院:
根据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参加第十一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黑龙江赛区大学组竞赛的通知》,现就参加本次竞赛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竞赛命题:创意作品-人机协作
请同学们畅想未来“人机协作” 会是什么样子的?如何实现?请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从科学、技术、工程、人文和艺术 的角度综合考虑,探索丰富的人机协作模式,设计智慧、安全、环保的人机协作设备、装置或系统。相关作品内容可 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场景,同时鼓励基于对实际生产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创新场景应用。
场景1:面向自然探索与保护的人机协作。自然探索与保护对于地球生态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国领 土广袤,存在多样的地形地貌,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草原、森林、农田、河流等。将人类经验、判断力与智能 系统的数据采集、决策作业等能力相结合,可有效提高自然探索与保护行为的效率、持续性和安全性。通过创意设计 相关作品,基于人机协作相关前沿技术,面向某一具体自然探索或保护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场景2:面向文化传承与交流的人机协作。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多元包容,在当今世界中独树一帜。传统文化 的风采镌刻在人们生活中的各处细节,如接人待物的礼节风俗、服饰装扮等。人机协作在促进优秀文化交流、传承与 创新方面,可提供高效、多样的技术途径。通过创意设计相关作品,基于人机协作相关前沿技术,结合本地文化民俗 等特色,面向某一具体文化传承与交流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场景3:面向社会服务与治理的人机协作。面向人们丰富多样的生产生活需求,高效有序的社会服务与治理有助于 推动社会环境的持续改善。人机协作可广泛服务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场景,如运动健康、情感关怀、安全防护、 社会救助等,并提高服务的效率、精准度和覆盖面等。通过创意设计相关作品,基于人机协作相关前沿技术,面向某一具体社会服务与治理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其他场景:鼓励基于对实际生产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创新其他符合“人机协作”主题的场景应用。
二、参赛队伍
每队队员2-4人,指导教师1-2人,鼓励跨专业组队。
三、参赛材料
1.项目研究方案:项目实施前的研究计划,模板见附件1。
2.项目研究报告:项目完成后的研究总结,模板见附件2。
3.研究日志:研究过程中的工作研讨情况,模板见附件3。
4.程序清单(没有可不交):项目程序代码或图形化编程逻辑介绍。
5.原理图及工程图(没有可不交):包括作品的内部结构图、电子元器件连接图、程序流程图等。
6.查新报告:对作品的新颖性进行查证,模板见附件5。
7.作品视频:包括但不限于重要创意过程、制作过程、作品操作和演示过程等,鼓励呈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迭代更新等过程。 要求时长 2-5 分钟,MP4、AVI、MOV或FLV格式,横屏录制,分辨率 1920x1080,大小100MB 以内。
8.展示 PPT:以PPT格式文件对项目进行展示。大小100MB以内。
9.海报材料(暂时可不交):图文并茂的展板设计稿。JPG、PNG 或 PDF 格式,尺寸 60cmx90cm,大小 100MB 以内。
10.参赛承诺:参赛队伍填写参赛承诺,模板见附件 4。打印签字后扫描上传,要求PDF格式,大小10MB以内。
11.作品成果:能够在现场展示作品实物 (设备、装置或系统等),要求作品能够体现其设计原理及主要功能,可辅以视频、图片或其他展示形式。
四、材料提交
1.网络提交:参赛队伍登录大赛官网(https://kepudasai.cdstm.cn/),查看具体命题规则并按要求在网上提交作品,网上申报截止时间为4月末,具体时间以网站关闭时间为准。
网络申报由作品申报人按网站要求完成申报。
2.学校备案:
(1)电子材料备案
申报人将网络申报的材料装入1个U盘,按照材料1-材料11的顺序命名11个上报文件或文件夹,上报科研处(行政楼404)。
(2)纸质版材料备案
参赛队伍填写参赛承诺,模板见附件4,打印签字后上报科研处(行政楼404)。
学校备案由项目第一指导教师负责提交备案材料。
五、相关说明
1.本次竞赛学校申报没有限额,学校支持师生积极申报。
2.所有通过初赛晋级复赛的作品,除作品获得奖项外,由黑龙江省赛区颁发优秀指导教师奖。
3.根据参赛作品的提交形式,学校没有审核、推荐参赛作品的权限,因此本次学校只备案,不审核,只在参赛网站提交,不在学校备案的参赛作品获奖,学校不予承认
4.所有参赛作品责任自负,学校不承担连带责任保证。
科研处
校团委
2025.03.17